一、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概况
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青藏高原东部边缘,范围包括玛曲、碌曲、夏河、卓尼、临潭和合作5县1市,土地总面积为3.057万平方公里,占beat365下载唯一官方网_必发365手机网页版官网_bst365老牌体育土地总面积的67.9%。其中草地236.094万公顷,林地47.673万公顷,耕地7.212万公顷,工矿交通用地4.531万公顷,水域3.632万公顷,未利用地6.559万公顷。大部分区域海拔3000~3600米,地势起伏小,气候高寒,年平均气温普遍低于3℃。甘南黄河流域多年平均入境水资源量133.1亿立方米,自产地表水资源量65.9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总量为199亿立方米。
(一)建设生态功能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地位,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高原湿地水源涵养功能和重要的水土保持功能。区内有大面积的高寒湿地、草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在涵养水源、调节洪峰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使该区域成为黄河重要的“蓄水池”,向黄河补给的水源水质好,水量相对稳定,特别是春季消冰时水量大,对黄河流域农业生产有利。黄河干流在玛曲境内全长433公里,径流量增加108.1亿立方米,占黄河源区总径流量184.13亿立方米的58.7%,占黄河年均径流量580亿立方米的18.6%。同时,发源于甘南境内的黄河源区重要支流洮河、大夏河,年均径流量也分别达到36亿立方米、4.5亿立方米,占黄河年均总径流量的6.2%和0.8%。据此国内有关专家曾指出:黄河源于青海三江源,但成河在甘南高原。
(二)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紧迫性
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沼泽湿地面积快速缩小,由42.7万公顷缩小到17.5万公顷。草场重度退化面积达64.9万公顷,中度退化面积高达119.7万公顷,沙化面积也达5.3万公顷,盐渍化面积有5.55万公顷。这些不仅降低了草场生产力,威胁当地群众的生存环境,使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更重要的是减弱了湿地、草地、森林的水资源涵养能力,使黄河在玛曲的水资源补给量减少了25.3%左右、黄河支流洮河的径流量下降了27.0%、大夏河下降了11.8%,该区域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自我恢复能力很差,一旦破坏极难修复。靠自然恢复周期长,靠人工恢复则要付出巨大代价,越往后拖,代价越大。保护和修复其生态环境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否则,后果将难以设想。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生态保护为中心,以增强黄河水资源补给功能、稳定黄河水资源补给为主线,以保护和恢复生态功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农牧民小康生活为目标,以不断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维护民族地区稳定为原则,按照国家和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坚持生态保护与提高农牧民收入、改善群众生活质量、促进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发动和依靠公众参与,采取综合性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封育保护与治理建设的力度,协调好人口、资源、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把该区域建设成为生态良好、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新甘南,为整个黄河流域乃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生态安全保障。
(二)基本思路:立足本区域,面向全流域,紧紧围绕“增强黄河水资源补给功能、稳定黄河水资源补给”这一生态保护目标,适度扩大封禁范围、强化保护力度、扩大治理规模。通过采取退出、保护、治理、保障、转变等各种措施,从区内退出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活动,妥善安排好牧民群众的生活生产,逐步减轻天然草地的生态负荷,使畜牧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相适应,实现生态良好、黄河水源补给增加、经济可持续发展、群众生活富裕。主要途径包括:
1、通过实施退牧还草、已垦草原修复与建设、游牧民定居等工程,采取禁牧、减畜和定居等退出措施,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
2、通过采取建立自然保护区、开展围栏建设、禁牧休牧、草原防火、封山育林、森林防火、湿地植被恢复等保护措施,保护湿地、天然草地、生物多样性集中区等生态功能区,使该区域的生态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3、通过沙化草原综合治理、草原鼠害防治和小流域治理等工程,对部分生态退化比较严重,靠自然难以恢复的地段,辅于人工措施,加速生态恢复。
4、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强游牧民定居点建设,引导农牧民逐步改变生活方式。在牧民自愿前提下,使藏族牧民从游牧生活方式转变为定居半定居生活方式,为发展村镇经济创造条件。并通过牧民新村建设、人畜饮水、农村能源建设等保障措施,改善农牧民的生活环境。
5、通过暖棚、生态农牧业等生产设施的建设,开展暖棚养殖,发展高效生态农牧业,提高牲畜的出栏率和商品率,降低牲畜存栏总数,改变农牧民的传统生产方式,并发展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色经济,形成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保障。
6、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提高农牧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建立和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能力建设,从机制上来保证该区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软环境。
(三)规划原则:坚持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生态改善与牧民增收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分步实施、全面推进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合理布局的原则;坚持工程、技术和管理多种措施综合配套的原则。
(四)总体目标:通过全面封禁保护、退牧还草、人工种草、灭鼠等综合治理措施,实现草畜平衡,恢复林草植被,提高水源涵养功能,增强水源补给能力,为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生态安全保障。同时,开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产业,加快科技推广,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实现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建成山川秀美、经济发展、人民富裕、民族团结的新甘南。
1、近期目标(2006-2010年):以草原、森林、湿地封禁保护为重点,采取以保护为主,建设为辅等措施进行保护、治理。对退化较轻、容易恢复的植被先行安排治理,促其尽快好转;对退化严重、短期内难以恢复的植被,在加强保护、防止继续退化的同时,为后期治理创造条件。初步扭转该区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逐步增加向黄河补给的水资源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减轻对自然环境的压力,为下一步大规模治理奠定基础。
近期主要生态工程规划为:开展以草原、森林、湿地的保护和恢复为主的治理工程。主要有:退牧还草88.79万公顷,沙化草原综合治理18万公顷;森林保护17.15万公顷,封山育林1.13万公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4.01万公顷,恢复湿地4.29万公顷。
2、远期目标(2010-2020年):以增加水资源补给为主要目标,巩固封育成果,完善保护措施,加大综合治理力度,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建成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综合体系,形成与生态保护相适应的产业体系,以及完整的生态环境建设技术系统和组织管理系统,实现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达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经济持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富裕、民族团结的目标。
远期主要生态工程规划为:森林保护34.3万公顷;保护和恢复湿地面积5.54万公顷。在巩固森林、湿地保护成果的同时,使区内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得到修复,使生态功能区涵养水源的综合能力得到显着提高,水资源补给量基本稳定,生物多样性得到存衍。发展太阳能和沼气池,解决农牧民能源短缺问题。培育绿色畜产品加工、藏药生产、旅游业等一批技术含量较高的非农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为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逐步形成依靠自身力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功能区划分和建设内容
(一)生态保护功能区划
项目区分重点保护区、修复治理区和生态经济示范区分别进行保护与建设。
1、重点保护区。面积135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4.2%。该区人口为122125人,占总人口的24.5%。保护以封禁管护为主,主要开展禁牧、禁猎、禁伐和禁止一切开发利用活动,通过封禁管护等措施恢复林草植被。并按资源条件分类设立国家级或省级自然保护区,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和巡护制度。
2、修复治理区。面积155.1万公顷,占该区总面积的50.7%。该区人口为240761人,占总人口的48.3%。全面实施以草定畜,休牧轮牧,重点实施“三化”草地治理、森林植被修复、湿地与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措施,以修复林草植被。实行牧民集中定居,减少草地承载压力,促进草地自我恢复。作为科研、监测、宣传和教育培训基地,也可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条件下进行饲草料基地建设。
3、经济示范区。以县城为中心,以国道和省道为纽带的区域,总面积15.3万公顷,占该区总面积的5%。该区人口135583人,占总人口的27.2%。以重点保护区和修复治理区为自然屏障,在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大力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以畜产品加工为龙头的奶牛养殖、牛羊育肥、草产业和旅游业等特色产业,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
(二)建设内容
按照生态保护区、生态恢复与治理区、生态经济示范区三大功能区布设建设任务,主要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农牧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生态保护支撑体系三大工程23个方面的项目,以减轻、转移生态负荷,恢复和提高生态容量,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规划分近期(2006-2010年)和远期(2011-2020年)两个阶段实施。
1、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1)退化草原综合治理工程
①退牧还草工程。退牧还草88.8万公顷,其中,禁牧25.3万公顷,休牧63.5万公顷。
②草原鼠害综合防治。采取工程和生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鼠害综合防治104.85万公顷,其中招鹰控制治理面积58.75万公顷,安装招鹰架22031个;生物毒素治理面积33.89万公顷;人工灭鼠治理面积32.19万公顷,利用人工50079个工日。
③沙化草原综合治理工程。沙化草原综合治理18万公顷,其中流动沙地治理0.34万公顷,治理沙化草原3.99万公顷,治理重度退化草原(黑土滩)13.67万公顷。
(2)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对区域内生态系统保存较好的湿地围栏保护6.68万公顷;对退化沼泽湿地进行植被恢复7.16万公顷;修建漫水坝800处;生物围栏营造技术推广1.6万公顷;沼泽植被恢复示范推广1.72万公顷。
(3)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工程34.3万公顷,其中天然林保护15.74万公顷,重点公益林管护34.3万公顷。
(4)封山育林2.21万公顷。
(5)在重点保护区内新建4处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分别是阿尼玛卿山自然保护区,玛曲黄河首曲自然保护区和洮河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即大夏河源头自然保护区,续建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即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
(6)在卓尼县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一处,通过迁地保护和离体保护方式,建设珍稀植物收集展示区300亩,引种实验圃100亩,种苗阔繁圃100亩,可研办公面积2320平方米,围栏12公里,并购置相关配套设备及配备供电、供暖、供水等设施。
(7)草原与森林防火建设71.27万公顷,其中草原防火面积23.6万公顷;森林防火面积47.67万公顷。
(8)小流域治理面积454.4平方公里,建拦沙坝118座,谷坊479座,沟头防护173道,护岸河堤51.78公里,坡改梯100公顷,河道清淤24.97万立方米。
2、农牧民生活生产设施建设。
(1)牧民定居点建设14524户,73708人。主要包括修建户均80平方米住宅14524套,配套建设道路、人畜饮水、农电线路、有线电视、养畜暖棚等基础设施和生产设施及学校、卫生室、村委会等公益服务设施。
(2)生态移民。从洮河自然保护区和大夏河源头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生态移民405户2430人。
(3)养畜暖棚建设19317座。每户修建80平方米暖棚和40平方米贮草棚一座,共修建暖棚154.5万平方米,贮草棚77.3万平方米;建设饲草料基地14408公顷。转移超载牲畜231.8万个羊单位。
(4)生态农牧业建设。
①建设奶牛养殖小区8处,购置奶牛7000头,建设标准化暖棚350座4.2万平方米,贮草棚2.1万平方米,青贮氨化窖1.6万平方米及配套设施。
②牛羊育肥小区49处,其中牛育肥小区25处,羊育肥小区24处,建设标准化暖棚16万平方米,贮草棚4.8万平方米,青贮氨化窖1.6万平方米及配套设施。
③建设青稞生产基地1.67万公顷,良种繁育基地0.17万公顷,原原种繁育基地0.03万公顷,原种繁育基地0.33万公顷及晒场、种子库房等。
(5)人畜饮水工程31.17万人。
(6)沼气池建设。每户建造一座8m3的沼气池,共建设3.5万口。
3、生态保护支撑体系建设。
(1)适用技术推广与应用项目。引进、推广草原鼠兔害综合防治技术,优质牧草引进、示范与推广,青贮饲料加工技术及青干草调制技术等9项适用技术。
(2)生态监测体系。主要开展气象水文化学监测、草原动态监测、森林资源监测、湿地资源监测等方面的业务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仪器设备的购置等。
(3)农牧民适用技术培训。在“十一五”期间,培训项目管理人员500人次;在项目实施15年内,每年培训技术人员3000人次,培训农牧民群众4.8万人次,共培训5.15万人次。
四、投资估算
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总投资为44.51亿元,其中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19.78亿元,农牧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22.44亿元,生态保护支撑体系1.63亿元,项目前期费与管理费0.66亿元。
在项目总投资44.51亿元中,国家投资29.18亿元,占总投资的65.56%;地方配套及农牧民自筹15.33亿元,占总投资的34.44%。在国家投资29.18亿元中,已有投资渠道项目的投资6.66亿元,占国家投资22.83%;暂无投资渠道申请国家投资22.51亿元,占国家投资的77.17%。
项目投资按建设期限划分,近期(2006-2010年)投资29.36亿元,占总投资的65.96%;远期(2011-2020年)15.15亿元,占总投资的34.04%。
五、效益分析与评价
(一)生态效益
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完成后,草原保护面积达88.8万公顷,恢复草原面积19.5万公顷;草原退化治理率达90%以上,草原围栏率达75%以上;沙化草原综合治理18万公顷;草原鼠害综合防治104.8万公顷;湿地保护和恢复面积13.8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到80%左右;森林保护面积达34.3万公顷,新增面积2.6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4.2%提高到15.1%;治理严重水土流失面积454.4平方公里,每年减少河流泥沙量373.4万吨。通过以上生态保护项目的实施,区域生态环境将会得到有效治理和恢复。
通过转移超载牲畜231.8万只羊单位,能减轻生态环境压力,基本实现草畜平衡,草原植被得以休养生息,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动物栖息地、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和营养结构都可得到优化,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等多种生态功能,转移超载牲畜后节约的产草量带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效益将达到4.17亿元;年新增水源涵养量4.5亿立方米,年生态效益3.02亿元;规划区各类生态系统维持生物多样性功能的总价值每年0.5亿元;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后可产生保护土壤效益的价值每年约0.24亿元;固氮释氧作用产生的经济价值每年为1.25亿元。
(二)经济效益
通过实施奶牛养殖、牛羊育肥、暖棚养殖、农村沼气池建设等各类项目每年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预期总共达到2.39亿元。
(三)社会效益
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将为该区域提供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可有效地建设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的新甘南。通过项目的实施能改善生存条件,造福于民,改变传统观念,促进社会进步,改善区域投资环境,有效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